
日前,西藏军区某独立汽车团政委秦杰(右一)为藏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喻尹摄
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60年前,人民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时曾对外宣布,誓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60年的艰辛,60年的辉煌。一茬茬驻藏部队官兵传承革命精神,保卫西藏、建设西藏,服务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时代乐章,始终确保五星红旗在世界屋脊高高飘扬。
一言一行连着党的形象
“‘金珠玛米’活菩萨,‘金珠玛米’活菩萨……为表达对党、对解放军的谢意与恩情,我决定给双胞胎孩子分别取名‘谢党’‘谢军’。”2011年5月6日,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率领医疗队在海拔4800米的聂荣县牧区巡诊,帮助36岁的藏族孕妇松江实施免费剖腹产手术,保住母女3人的生命,孩子父亲手捧哈达,连连称谢。
囿于文化传统等原因,以前农牧区群众患病后基本上是“小病挺、大病扛、重病躺”,不看病、不信医的问题较突出。近年来,西藏军区总医院利用医院创收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仅此一项该院每年补贴近5000万元。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病房里,82岁的藏族老人拉巴讲的一句话,让记者感触颇深:“在我们藏族群众心中,接触到的解放军是什么形象,党就是什么形象。解放军就是党的化身。”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驻藏部队官兵都有一个共识: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代表着解放军,更代表着党。
多年来,驻藏部队官兵坚持开展“学习民族历史、学习宗教政策、学习民族风俗、学习民族语言”,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的“四学习”“三尊重”活动。为配合这些活动,他们专门编印《藏族民情风俗常识》《常用藏语100句》等群众工作手册下发部队,使官兵熟记于心。
去年6月,某团特遣分队作为尖兵奉命开赴某生疏地段后已是深夜。看到附近有寺庙,有人说再有几个小时天就亮了,干脆出点钱住寺庙得了。“这不是钱的问题!”负责人程强当即掏出单兵帐篷,第一个开始搭起来。偏不凑巧,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不停,帐篷无法住人,几个人就躲在寺庙屋檐下相互靠着到天亮。此情此景,感动了喇嘛和当地群众,他们主动为官兵送来开水、鸡蛋、苹果等食物。
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保护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驻藏部队官兵也勇于担当。
官兵学跳锅庄舞便是一例。近年来,西藏军区请藏族官兵和群众当教员,充分发挥藏族锅庄舞易学、集体性强、有强身健体作用的特点,把这种民族舞蹈在各部队推广,深受官兵喜爱,既活跃了军营文化,又增进了民族感情。
雪域高原展示党的风采
7月10日,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成功翻越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段,标志着“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格尔木至拉萨直流线路全线贯通。
这项由驻藏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建设的“电力天路”,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穿越冻土最长的输变电工程,预计今年11月底竣工投产,届时西藏电网将与全国电网联网,西藏缺电的局面将得到彻底改变。
这是子弟兵参与西藏重大工程建设的又一项目。60年前,解放军一边进军,一边建设,在西藏高原展示了党的风采,拉开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西藏第一所学校、第一座电站、第一条输油管线、第一条光缆、第一家医院、第一个农场、第一座工厂……驻藏部队官兵创下了数百项“第一”,正是有了这一批现代化建设的“种子”,西藏的建设事业才得以在艰难中起步、加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千年历史跨越。
西藏,这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却因为海拔高、交通困难而长期与现代文明绝缘——半个世纪前,西藏只有从布达拉宫到大昭寺不足2公里长的石头路。1951年,新中国动用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骆驼和大批牦牛,向西藏运送物资。由于路途艰险,平均每公里就倒下了10余头牲畜……
“路,是支撑西藏发展的动脉啊。”谈起那段历史,西藏军区政委郎友良感慨地说,当年毛主席一声令下,10万筑路大军分别从四川、青海开始了征服世界屋脊的伟大进军。1954年12月25日,当两支筑路大军在拉萨河边会合时,近4000英烈长眠雪域高原!川藏、青藏公路,彻底改变西藏无路的历史。
一直到今天,西藏地区最难修的路,还是由部队官兵来承建的。2010年12月15日,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的西藏波密县嘎隆拉山隧道,经过武警交通某部官兵两年多的奋战,正式贯通,它将使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告别不通公路的历史。
1956年,西藏第一个机场——当雄机场建成。半个多世纪来,驻藏空军部队在这块被西方飞行家称为“空中禁区”的高原上,先后开辟了至北京、成都、香港等26条航线……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全区6个机场和5万多公里的公路中,多数是部队参与修建的。
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拉萨纳金水电站作为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电力建设重点工程之一。此前,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水利专家实地考察后说,在这里修建水电站,无异于给自己修建坟墓!但承担此项任务的解放军官兵不信这个邪,日夜奋战,终于建成了电站,彻底解决了拉萨地区缺电的问题。神山之水,化成了照亮高原的明珠。
今天,驻藏部队官兵参与建设的16个大中型能源项目遍布西藏全区7个地市、8条江河,完成装机容量占全区水电装机总容量的70%以上,200多万农牧民因此告别了点油灯照明、烧牛羊粪取暖的生活。
“生命禁区”争做党的使者
解放军进军西藏前曾宣誓:与藏族同胞亲密团结起来,共同建设西藏。
如何建?西藏落后,没想到如此落后:大部分人没受过教育。《西藏四十年》有这样的记载:“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仅有少量的‘僧官’‘俗官’学校,97%以上的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
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成为驻藏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坐落在昌都城中心的实验小学,就是解放军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西藏的第一所学校。已经发黄的该校《校史》首页清晰地记录着解放军对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乔兴、何明华、任杰,3名18军老战士把青春和生命化作了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石。
60年弹指一挥,18军的后代继续书写着历史。2000年,拉萨河畔的邦堆小学校舍濒临倒塌,饮用水细菌严重超标,孩子们被迫回了家。西藏军区党委闻讯,立即投入200多万元建起新校舍,并从5000多米的雪山深处引来山泉。不久,校园里又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在西藏,官兵们创立的“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如今已升格为200多所“鱼水小学”“希望小学”,农牧民子弟在这里接受着现代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过度放牧,藏北草场严重退化。为改变这一状况,那曲军分区从外地引进了优质草种,动员牧民建设人工草场,但是任凭官兵磨破嘴皮,牧民就是不感兴趣。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牧草茂盛是菩萨的恩赐,否则就是菩萨的惩罚,科技没有菩萨管用。没办法,军分区先在自家牧场种了30亩“试验田”,当年亩产草料比传统牧草高出2倍多。
活生生的样板摆在面前,牧民们这才信了。军分区趁热打铁,派出7名从农牧大学毕业的军官在牧民中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两年之内,西藏第一个“万亩优质草场”培育成功,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二级示范草场。
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万亩优质草场”带出了当地科技兴牧的热潮。看着膘肥体壮的牛羊,摸着鼓起来的腰包,牧民贡觉次成逢人便说,我们要致富,不能光摇经筒念佛经,还要跟着“金珠玛米”念“科技经”。
添砖加瓦巩固党的基石
那一年,川籍康巴汉子强巴与达孜县白纳村姑娘达娃相恋成婚。没承想这件喜事险些办成了丧事。白纳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本村姑娘不得与外地藏人通婚。村民们拿着农具、石块要废了强巴,这对新婚夫妇被迫躲入山洞生活。
某汽车团干部杨家勤进村做工作,村长阿旺无奈地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我也没办法。杨家勤向团党委反映后,团党委与县委商定,由团副食品生产基地与白纳村结成军民共建对子,指派杨家勤为联系人,提倡移风易俗,尽快把先进文明成果引进到白纳村。
杨家勤首先带着村干部到成都郊区转了一圈,让他们明白了按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治村就能富裕,反之就贫困落后。回来后,他带领村民建起了300亩苗圃,两年后靠卖树苗摘掉了贫困帽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村民的法制观念也大大增强,他们召开村民大会,决定为强巴和达娃盖好新房,把他们接回来。
现在,白纳村已成为闻名西藏的苗圃专业村,国家林业局领导亲临视察给予表彰。在西藏,像白纳村过去那样用遗俗管理村落族群的地方还有不少,西藏军地党委一致认为:基层稳定了,西藏就稳定了。因此,军民共建要往基层建。团、营、连分别与县、乡、村结对子,先后建立2100多个共建点。
在共建活动中,驻藏部队通过帮促发展经济来巩固基层政权。西藏拉萨最大的藏鸡养殖场——堆龙嘎冲藏鸡养殖合作社就是在堆龙县武装部直接帮带下发展起来的。在一次军地座谈会上,场长格桑次仁介绍经验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今天,首先要感谢解放军。格桑次仁所在的古荣乡,过去村子里蔓延着不良习气。堆龙县武装部与该村结成共建对子后,协助村党支部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建设。在人武部的帮扶下,村子里的环境一天天改善,格桑次仁的养殖场也一天天壮大起来。
|